2025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。近日,音乐学院邀请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四十二军126师377团作战参谋、抗美援朝老战士、92岁高龄的董志华来院讲座。董老以《忠诚与勇气、奉献与信念》为主题,分享他的战地经历与人生感悟,让75年前的烽火岁月通过实物载体与亲身讲述走进青年心中,实现精神的接续与传承。
活动现场,当董志华走上讲台,身着迷彩服的青年学子瞬间起身致敬,掌声经久不息。董志华精神矍铄、思路清晰,以亲身经历为“教材”,将75年前的那段血与火的岁月娓娓道来。

讲座中,他首先回顾了所在部队的光荣征程——从解放战争时期参与辽沈战役、平津战役,到1950年奉命进驻黑龙江讷河执行屯垦戍边任务,再到同年10月以测绘员身份随部队第一批秘密入朝,每一段经历都凝聚着军人的使命与担当。
“地图就是我的武器!”谈及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中的生死时刻,董老的讲述让现场师生屏息凝神。在黄草岭的寒冬夜里,全团仅靠一张20年前日本占领朝鲜时留下的军用地图行军,他敏锐发现“地图标注的洼地实为开阔平地”,当即建议首长暂停行军。拨开齐小腿深的积雪后,众人惊觉下方已是结冰的长津湖湖面。若继续前行,天亮后必将暴露在美军战机视野下,3000余名战友恐遭灭顶之灾。首长果断下令撤离湖面,刚转移完毕,美军轰炸便如期而至,全团成功脱险。而他后续重新绘制的地形地图,更成为接替防务的三野9兵团的重要作战参考。当讲到“9兵团战士身着单衣,在零下40度严寒中伏冰卧雪,为隐蔽目标直至冻成‘冰雕’仍保持战斗姿态”时,董老声音哽咽,现场师生亦热泪盈眶,深刻体会到“军人用血肉之躯铸就忠诚”的重量。
讲座下半场,董老的女儿董雨晴以《老兵新传,活出精彩》为题,分享父亲晚年的生活点滴,让师生们看到英雄更鲜活、温情的一面。

董雨晴提到,父亲虽已92岁,却始终保持对世界的好奇——自称“90后”、努力活成“00后”,是风趣的“时装模特”“摄影模特”,90岁仍能骑自行车、爬山、游泳,还曾横跨美国中南部五州、自驾新西兰南北岛,甚至在疫情期间化身美食家,凭借91个神态各异的表情包获封“表情帝”。更令人动容的是,在母亲因糖尿病截肢后,董老坚持与护工一同照顾轮椅上的老伴,相伴8年;6年前母亲离世后,董雨晴策划“穿越”拍摄,让父亲穿上当年的军装重现老照片姿势,以特殊方式延续夫妻情谊。“军人的正直、果敢、坚忍早已刻进父亲的骨子里。”雨晴的讲述,让师生们看到老兵不仅有铮铮铁骨,更有柔情与豁达。
讲座尾声,音乐学院的学生指尖轻落琴键,悠扬的《爱永在》旋律缓缓流淌,如春日细雨浸润人心。琴音里藏着当代青年对和平的珍视、对家国的深情,在场师生不约而同起身,跟着旋律轻声哼唱,温暖的歌声在会场盘旋,将现场的氛围烘托得柔软又坚定。

音乐学院负责人表示,此次抗美援朝老兵讲座,不仅是一次生动的国防教育课,更是一场深刻的爱国主义洗礼。音乐学院将持续挖掘红色资源,开展更多“沉浸式”红色教育活动,引导青年学生从历史中汲取力量,把爱国情、强国志、报国行融入日常学习生活,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。
(音乐学院供稿) (责任编辑 高佳)